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随笔 >> 正文

表达体系视角下的探讨 | 职业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

时间:2023-03-23 作者:杨晓俊 点击:[]

今天写了一个特别大的题目,其实是有些战战兢兢的,一为自己并无这样的知识底蕴,二是宏大叙事容易着落为空。

然后,就是反复地修改自己的标题,直到在副标题上加入职业学校四个字,方才放下点不安的心,尝试着来写上这么一写。

其一、关于探讨对象的定位

既然是随笔,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学术性,也就可以肆意妄为一番,正好能靠胡说八道来藏藏拙。那么,我以为,还是应该首先对主语进行一番定义。

钱穆在《国史大纲》开篇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我就借这样两层意思,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一番定义:

凡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应当对本民族发展、现状、文化特征、价值体系等属于意识形态的部分有基本的正确了解。

凡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应当对上述有正确了解的意识形态有着相当的敬意与认同,且以身为该共同体一员有着相当的自豪。

凡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应当能够在潜意识中因前述的敬意与认同自觉使用与维护本民族的意识形态。

其二、关于探讨的因由

那么,回到本题中来,我是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迷茫的定位中游走于中职与高职之间,于是我习惯于使用职业学校来定位自己的职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而言,从其知识文化基础来看,相较于普通高中那样的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学生,是要弱一些的,部分中职校甚至弱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步。

通识教育,或者说基础课程教育,又或者说文化教育等等,在本文里,我们姑且都认其为同一类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化教育。

在当下,职业教育更多强调职业性、专业性的前提下,文化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而我们的意识形态树立,更多的还是应当依靠通识教育而进行,所以,在职业学校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其路径就变得愈发狭窄。于是,就应当对路径加以探讨。

其三、关于表达体系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在这里探讨的表达体系,其概念应当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某一类语言的倾向性的应用。

我想还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加以说明:

“中国”与“我国”

“中国”与“祖国”

“本国工匠”与“我国工匠”

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语言习惯,后者更多地强化了自己是国家一分子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更多地强调了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概念。

此外,还有语言习惯,不妨举一个题外的例子。现如今,我们在逛商场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服装区的店招都以英文为主,中文辅助说明,即使是国产品牌也同样如此;

饮食区的店招以各类中文名为主,少见英文,即使是舶来的饮食也往往如此。

这样的设置,往往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那就是消费者对服装更倾向于西化,评价标准也更西化,而饮食则中国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强势地位。

那么职业学校的教育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类似现象。当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更多地采用强化中国归属感的语言习惯,更多地使用中国价值中国文化来吸引与感动学生,那么我们教育的表达体系才可以说是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

上一条:从最质朴的教育找寻教育的原点 ——细读《帕夫雷什中学

关闭

校址:无锡市广瑞路390号    邮编:214011

电话:0510-82409078  苏ICP备05002281号

Copyright ©2006-2021 版权所有 © 无锡开放大